2005年12月,烟台市牟平区被农业部列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项目实施单位,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的通知》精神及省厅指导意见,针对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后的现状,围绕“建立畅通高效的需求反馈机制、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创新推广方法方式、建立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完善区域统筹协调推广机制、建立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合作农技推广体系”等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以前,区域内共有(农业)农技推广机构42个,其中区级10个,镇级32个,人员总数230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区域内共设置(农业)国家农技推广机构19个,其中区级9个,镇级10个。截止2006年6月底,全区现有(区、镇)农技推广人员160人(区71人、镇89人),其中专业方面技术人员130人(区54人、镇有76),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占人口总量的0.0277%,平均每万亩播种农作物1.18个专业农技推广人员、每万亩耕地2.17个专业农技推广人员——略高于全国的中等水准。全区农技推广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队伍结构不合理,二是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培育体系不完善。
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设计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定点实施验证,在实施中进一步总结完善。该研究项目提出的镇级农技推广机构样本的条件是:机构精简、岗位设置合理、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精干、管理机制顺应改革与发展要求且便于操作、推广方法方式具有创新性、推广效益显著。据此,确定区域内的大窑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和武宁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2个研究样本。
大窑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现有工作人员9人,其中(果树3、农学2、蔬菜1、多种经营1)专业方面技术人员7人,非专业方面技术人员2人。该镇以苹果为主要农业产业,其耕地面积3.3万亩,果园面积1.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1.5%;在其推广机构人员配置上,注重强化果树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其推广工作的重心是果业技术推广。
武宁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现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农学6、果树3、蔬菜1、多种经营1)专业方面技术人员8人。该镇是以粮油菜为主要农业产业,其耕地面积3.0万亩,粮油菜面积2.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3.3%;在其机构人员配置上,注重强化粮油菜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其推广工作的重心是粮油菜技术推广。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农业信息逐步摒弃了以往的“一把尺子,一张明白纸”的农业技术传播模式,步入了电话网络、电视网络、电脑网络的初级阶段,但要把网络科技转化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则须加大科技投入、人才投入和资金投入。
(1)宣传发动区、镇、村各级领导干部、推广机构负责人重视信息、研究信息、洞察信息,逐步把信息工作摆到日常工作的首位,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定期召开信息工作会议,听取信息汇报、开展信息研究、调度信息工作。
(2)组建区农业信息中心、镇农业信息站、村农业信息集散点,形成三级联网、上下互动的运行机制。
(3)区、镇、村设立专职、兼职信息员,周年、长期开展工作:对年度农技推广工作规划参考作用较大的信息,坚持定期采集;对日常农技推广工作参考作用较大的信息,坚持日常采集;针对区域农业优势、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三农需求研究设立信息栏目和内容;针对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价值大小及其效益的高低进行持续研究。
(4)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定期开展农民参与的三农需求调研工作。一般都会采用问卷调查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农民需求信息,通过深入研究提出有明确的目的性、可操作的年度农技推广计划。
(1)现场技术讲座是其它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生动、形象、高效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信息传播的主渠道。
观水镇农技站2006年进村为果农举办了32场技术信息培训班,引导2.8万果农使观水镇的红富士苹果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变成了技术密集型。每一场培训班,果农每正确把握一个技术环节,即可使每斤苹果提高一毛钱的收益,全镇年产20多万吨红富士苹果即可为果农增加40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电视媒体有着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收视率高的特点。与区域电视台(网)积极协作,开办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专栏节目如《经济与科技》、《生活视线》、《庄户人家》等,根据农事特点、生产要,派出专业方面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农户,拍摄专题片、新闻片、资料片,在区域电视台(网)上定期播出。一方面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农民可以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个人需要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信息、以便不失时机地把握生产环节;另一方面拉近了专业方面技术人员与农民的距离,由“一对一”的面对面到“一人对大家”的面对面,既锻炼提高了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又使农民听起来实在、看起来明白。一年来,根据农事需要,先后有13名中高级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在区、市电视台(网)录制播出技术信息节目50多次,收视农民140万人次。
(3)开通区域农业信息网,是连接农产品加工公司、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大户的主要手段。
开通区域农业信息网,上联市、省、部农业信息网站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站,下联镇农业信息站、农产品加工公司、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大户和上网农户,较好地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快捷作用。一年来,区域农技推广机构,利用区域农业信息网发布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信息1000多条,受益20000多人次。
利用普及率高、用户多的固定电话网络,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热线服务,不失为一种快捷的农业信息服务手段。区农业信息中心指派专人维护,实行专人值班和专家在线制度,按照每个用户需求接转相关专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予以迅捷地咨询服务。另外,我们还与中国联通烟台分公司联合开办了“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业务,极大地方便了持有手机的农民的信息需求。
2006年麦收期间,大窑镇北杏林堡村的麦田二代黏虫在小麦收割之时大规模向玉米田迁徙,眼看就要严重危害5-7叶的玉米苗。农民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拨通了区域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区植保站的专业技术人在给予适当的解答之后,立即出动植保服务车深入二代黏虫重发区,在技术人员、控制技术、防治药物三到位之后,问题应刃而解,避免了玉米可能受到的严重损失。
区域农业信息网对外发布信息,须由信息机构拟订书面材料,呈报分管领导审查、签字、同意后,方可在网上发布和备案,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实用性和时效性。
区域农业信息网,由区农业信息中心具体负责维护,区农技推广机构、镇农业信息站参与内容维护。
区域农业信息网设置的栏目内容主要包括:政策、研究、成果、推广、产品、供求、服务、加工企业等信息,以及专家在线和咨询频道等等。
区农业信息网下连的镇农业信息站完善了下列设施和条件:网络电脑1台、热线人、信息公益专栏和信息工作日志(内容包括信息采集、咨询、反馈的时间、人员、内容、服务情况、服务专家、值班员等,下同),工作日期间8小时值班。
区农业信息网下连的村农业信息集散点完善了下列设施和条件:(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所配备的)网络电脑1台、固定电线人,在村委会办公场所设置信息公益专栏和信息工作日志,办公日农民可随时咨询。
农业信息员要针对农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适时发布科学高效的农业信息,及时满足农民的迫切需要和农民不明确的潜在需要;进而对信息的作用效果进行跟踪调查,一方面从农民那里得到信息反馈,并把信息的作用效果告诉农民,另一方面又将对信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之形成有理论依据适用技术、生产措施或成功经验。
2006年5月,由于气候原因,区域内的莒格庄镇曲家口村的苹果开花期推迟了10多天。这样,根据物候期推算,苹果的生长期、套袋苹果的摘袋时间将顺延10天左右。
如果摘袋过早、苹果在袋内生长期缩短,易造成果实不能全部褪绿、褪绿差或者摘袋后返绿。嘎啦苹果的成熟期正处于气温仍然较高、昼夜温差小的季节,对果实上色不利。因此,做到适期摘袋,保证果实在袋内生长期不少于85-90天,使果实全部褪绿呈乳白色后摘袋或摘袋后不返绿,经过充分成熟达到全面着色后,方可采收。
往年,该村嘎啦苹果的摘袋期一般在8月1-5号,2006年则应该在8月15日左右。观察到这一问题之后,住村技术员栾朝晖、于善增及时与村干部座谈,建议果农推迟嘎啦苹果摘袋时间——8月15日开始摘袋。结果,该村的嘎啦苹果由于摘袋适时、着色好以及内在质量提高等原因,平均销价达到1.60元/千克、部分达到2.00元/千克,较周边村按常年8月初摘袋的,单位价格提高0.4元。这一条被村民采纳的技术信息,即为该村年产25万千克嘎啦苹果增加收入10万元。
为了明确农技推广机构和岗位的职责、工作目标,创新农技推广方法,保障农技推广体系正常运转,切实为“三农”搞好服务,依据区域自然、生产、发展特点和“三农”需要,我们制定并施行了以下四项制度:
区域农技推广机构和岗位目标管理制的施行,使农技人员干有目标、奔有方向,职业使命感、危机感、责任心显著增强。
[案例2:心系果农,不辱使命]苹果有“大年”、“小年”之分,可以通过控制花量、座果来控制。2006年,牟平苹果属于“大年”,花量大、座果率高。如果任其发展,将出现座果多、单果重减小、等级降低、明年花量变少等连锁问题。为避免上述问题连锁发生,莒格庄镇农技站住该镇曲家口村技术员栾朝晖、于善增两人在1周之内连续召开3次村民动员与技术培训会议,通过耐心的说服动员和详细的技术讲座,倡导果农多疏花、多疏果、适量留果。秋后结果表明,果大、小果率低、等级提高,销售价格达到3.60-4.00元/千克,较其他未适量留果的村庄单位价格提高0.40元——这一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即为该村增加120-160万元的经济收入。
三维考核考评制度的施行,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增进了农技人员自身的使命感、危机感和在农民中的信誉度。
[案例3:考核制度激发农技人员积极性]武宁镇张家村是个典型的粮果村,全村160户农民、400人口,其中有140户、200个农民从事250亩(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单位年产粮食不足1吨、年产值1300元左右。区农技站的专业技术走进了该村,开始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年多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秋,我们在走访农户时,该村张绪忠书记有这样的评价:“区农技站邹翠卿站长等技术专家把我们村的粮田当成了他们的科技示范田,优良的新品种、优质的农资产品、先进的技术都在这里展示,辐射带动作用很强。2005年秋天,他们为我们引进的200烟农19、烟农23等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通过标准化技术生产,2006年夏天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达到435千克,较上年平均亩增产50千克,亩增纯收入75元;2006年,他们的“优质专用玉米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又使我们村的玉米获得了历史性的大丰收,200亩“项目”玉米,平均单产达到689千克,较上年平均亩增产118千克,亩增纯收入159.30元。这都是农技站的功劳!我们农民就是看好这样的农技专家。”
在区农技站的技术指导下,张家村有200亩(小麦-玉米)粮田,在一年之内,粮食产量达到1124千克/亩,单位面积较上年增产粮食168千克,亩产值达到1582.65元,亩增纯收入234.30元。
1、区级农技推广机构以公益服务为主,更能发挥承上启下、桥梁纽带、服务三农的作用。
在强化区级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基础建设、功能建设和服务手段建设的基础上,确定区级农技推广机构以公益服务为主的推广方法方式,使之尽快达到适应信息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农业发展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承上启下、桥梁纽带的作用。
我们设置了农技推广、农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农业植物检疫、土壤肥力监测、农业环境监测与标准化农产品产地认证审核、农村大型能源审核、农民教育与培训和农业信息服务等公益性推广机构,固定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足以开展专业技术工作所必需的设施、场所和技术力量,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制定并组织实施区域农技推广计划、定期或不定期为政府提供农业生产参谋意见、引导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升级、指导农民开展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
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决策的研究出台以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调度指挥等,区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工作全局,充分尊重、广泛采纳区域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技推广机构的意见、建议和可行性研究结果。一方面保障了政府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又尊重、巩固、提高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地位和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地位。
区域农技推广机构的主要公益窗口包括“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病虫情报”、“植物检疫”、“土壤肥力监测”、“农产品产地质量认证审核”、“农民教育与培训”和“农业信息服务”等。
2006年,区农技推广机构利用技术培训、送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广泛地开展公益服务活动。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0类30多个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0项,增加农作物产量6.7万吨;指导农业防治358.2万亩次,挽回粮油果菜损失6万吨;土壤肥力监测人员开展土壤肥力监测10万亩,提供检测数据6万项次,指导配方平衡施肥18万亩次,节约肥料投资45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1000万元。上述数据的取得,一方面是公益单位的职能要求所为,一方面是公益单位强化职能、在使命感、责任感驱使下努力的结果。农民从中得到了经济利益、农业从中得到了生态效益、农村从中得到了社会效益,公益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本身提高了素质、优化了窗口形象,对夯实公益地位有百益而无一害。
[案例4:玉米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结出丰硕之果]根据省、市要求,2006年牟平区承担实施了优质专用玉米良种推广补贴项目10万亩、推广良种25万千克。
根据确定推广补贴玉米良种的特征特性和良种良法配套的原则,区农技推广中心拟订了适宜区域特点的优质专用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其内容包括精选良种、适期播种、平衡施肥、种子包衣及其有害生物安全控制等技术——通过电视、电脑媒体专题讲座等形式广泛传播;将推广良种的品种来源、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要点等内容拟成通俗易懂的“明白纸”,印发10万份散发到9.38万玉米种植业户手中(每户1份)。通过上述技术措施的落实,提高了项目区优质专用玉米种植示范户的生产技术水平,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秋收之前,经市、区两级联合专家组田间测产验收结果表明:2006年,牟平区实收玉米面积21.8万亩,比上年增1.8万亩;预测平均亩产528千克,比上年亩增59千克,增产12.58%;总产11.51万吨,较上年增加2.13万吨。其中1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良种推广项目”平均亩产达548千克,较非项目区的亩产511千克增产37千克,(按1.35元/千克计算)亩增收49.95元,亩增产增收7.24%。全区10万亩项目区良种玉米,累计增产粮食3700吨、增加农民纯收入499.5万元。
[案例5:发展农村沼气,营造生态家园]2006年,我区承担了省1000座“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在省、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经精心组织,2006年9月正式启动项目建设。截止12月10日,全区已建成8 m3农村户用沼气池400个,100 m3沼气池1个,在农村、农民当中形成了良好的反响。
通过项目建设,取得“三清洁、两节约、一增加”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即清洁了村庄、清洁了养殖业、清洁了种植业,节约了生活燃料、节约了照明用电,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400座8m3的农村户用沼气池,一年可处理禽畜排泄物12000 m3,产生沼气232000 m3,节省生活燃料费16万元、照明电费2万元,产生净化沼渣、沼液有机肥24000 m3,可满足1200亩有机农业的生产需要,累计增加农民收入64万元,平均每户(座)年增收1600元。
[案例6:环渤海湾山东省优质苹果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该项目由国家农业部下达,2005-2006年在我区实施。
项目建设规模6万亩,分别由区域内的观水、大窑、姜格庄、高陵4镇承担;项目总投资141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119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2万元;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办公室、试验室改造等土建工程,生产道路的整修、果园主灌水渠道的改造、节水灌溉管道建设、深水井及电力配套设施等田间工程和仪器设备购置。
通过项目实施,推广先进管理技术,增施有机肥料(由600kg增加到1500kg)、减少化肥(由370kg减少到300kg),压缩农药用量(由500元减少到350元),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项目区内优质果品由实施前的51%提高到70%以上,高档出口果率由实施前的11%提高到28%,亩经济效益增加1200元,6万亩项目基地两年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4400万元。
[案例7:标准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2006年,区农技推广机构在区域内建设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达21.176万亩。其中,有机花生食品基地2.671万亩,年产有机花生食品0.8万吨;绿色双孢菇、绿色苹果和绿色禽肉饲料生产示范基地16.405万亩,年产绿色双孢菇食品2万吨、绿色深海泉矿泉水5万吨、绿色苹果食品0.4万吨、绿色禽肉食品2.3万吨;无公害黄瓜、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分别为0.1万亩、2万亩,年产无公害黄瓜1万吨、无公害苹果6万吨。上述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极大地带动了区域优势产品的质量升级,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品牌效益和市场效益。
2、镇农技推广机构走公益服务为主、技物结合的办站之路,顺国情、合民意、有利于推广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固定一定数量的粮、油、果、菜专业技术人员和兼职农业信息员;拥有开展公益服务、社会化服务所必需的设施、场所和技术力量;参与制订并组织实施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为政府提供农业生产参谋意见;指导农民开展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是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基本要求,也是区域内的主要做法。
观点6:根据农事需要,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是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日常公益服务活动
[案例8:技术培训与指导成就苹果产业]中国红富士苹果第一镇——观水镇,种植优质红富士苹果7.5万亩、年产量20万吨以上、年产值达到45000万元,红富士苹果每年为全镇6.2万农民每年增加7000多元的收入;全镇60%以上果农的年收入稳定在在5-10万元。
观水镇地处牟平西南部、半山半泊,自然和生产条件特别适宜生产优质苹果。然而,1992年以前,观水镇以“小国光”为主要品种的老果园不足万亩,年产值不过1000万元。1993年,经过专家的评估论证,观水镇党委、政府大胆地提出了“半山樱桃山下果,山上发展干杂果”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观水镇农技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则成为这一模式的拓荒者、传播者、践行者。
近几年来,观水镇农技站根据多年的推广经验,紧紧围绕“高接换头”、“密植栽培”、“果树修剪”、“疏话蔬果”、“适量负载”等新技术,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广泛开展苹果新技术培训与指导,逐步形成了每年定期举办5-6次镇专业技术骨干外出参观学习制度、15-16次村级技术员集中技术培训、24-30次进村举办果农培训班制度。
一项技术,可以成就一个产业。作为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技术“二传手”的观水镇农技站,几年来,紧紧把握“二传手”的“杀手锏”——技术培训与指导不放松,硬是把全镇2.8万果农由劳动密集型培训成为技术密集型的苹果产业工人。
[案例9:农技人员住村方便了山区农民]牟平区莒格庄镇曲家口村,地处胶东屋脊——昆嵛山腹地,拥有农户400户、村民900人、苹果800亩,年产苹果320-400万千克,年产值在1000万元左右,年需要的农药(400元/亩)、肥料(600-800元/亩)等农资达80-100万元。村民到最近的镇驻地需要走10km山路,来回需要半天的时间、花4元的车票钱,农民寻求农业技术、购买生产资料极不方便。
为满足山区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烟台市牟平区莒格庄镇农技站本着“优质服务,货真价廉”的原则,把“农业技术服务部”于2006年4月办到了该村,派出2名技术人员吃住在该村,为果农提供全方位的生产技术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该村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仅8个月的时间,即为该村每个农户节省交通费、燃料费100多元,提供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200多吨,为每个农户节省农资成本125元。
几个农业技术人员组成一个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面对的是种植粮、油、果、菜的各类农民,需要作物栽培、作物育种、蔬菜、水果、土肥、植保等十几个有关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才能应对农民的对农业技术的基本需求。
在技术人员少、设施落后的现实面前,乡镇农技人员只能走土法上马、勤俭办事业、一专多能的农技推广之路。
胶东苹果园土壤普遍偏酸,部分含锰量高的地块和多年使用代森锰锌类农药的果树,树体中水溶性锰的含量逐步增多,致使果树表现出树干龟裂、老翘皮增多、粗皮病和病虫害发生严重、果树早衰、寿命缩短。果农一度认为是果树“癌症”。大窑镇农技站孔娣站长带领技术人员上山下泊,边调查分析,边试验研究,使苹果病株症状逐年减轻,终于攻克了原来是苹果锰毒症的防治难题。由于技术措施得力,2002-2006年,“苹果锰毒症综合防治技术”在全烟台市得到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100万亩次,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
基层农技人员为农民解决了实际问题,其威信、信誉度自然就不断提高,不论什么事儿,农民就是爱找农技人员商量和帮忙。该镇胡家庄村要搞土地延包,需要召开村民大会。当时,正处在苹果中期管理的大忙季节,村委会一时难以组织会议。有头脑灵活者即可想到了乡镇农技站。于是,他们便邀请乡镇农技站孔娣站长晚上到该村讲解“苹果中期管理的关键技术”。果农听到要讲苹果管理技术,晚上纷纷前来参加听讲。结果,既给果农传授了技术,又把村里土地延包的事儿办好了——可谓“一举两得”!村支书高兴地说:“农技站的威信就是高,老百姓就认孔站长!”
该镇政府根据上级工作部署,拟对通过本镇的烟威高速公路两侧30米之内的土地进行绿化。由于任务重、工期紧、宣传发动工作不细,很多农民难以接受,镇、村工作一时难以开展。在为难之时,该镇镇长请来了农技站孔娣站长。孔娣站长用浅显的道理给农民算了一笔账:政府给予土地补偿,政府出资购买树苗,我们农民只是出点力气、把树栽在自家的“门口”,既有了直接的经济补偿,又有着长远的美化家园、造福子孙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何乐而不为?在她的劝说下,群众的思想慢慢转变过来,确保了绿化工程按期完工。
3、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更适应以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为主要模式的中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2006年,区域内在区、镇农技推广机构优选出50名高、中级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8.5%)实施“科技入户工程”1200户,全年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技术服务500人次,受益农民10000人次,培植规模以上种植业科技示范大户(包括粮食生产大户、油料生产大户、水果生产大户、大棚蔬菜生产大户、农产品经营大户等)140户(占全区农户的1‰),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府放心的、企业依赖的种植业大户,进而推动农业由分散经营到集约化经营、由小规模经营到产业化经营的跨越式发展。
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送技术、送产品上门、田间地头现场培训指导、炕头座谈会等形式,进村入户推广了农作物新品种应用、农作物标准化生产、农作物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农业有害生物安全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村生态能源工程等十大技术,使受益农户的农作物品种应用、栽培、施肥、有害生物安全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村生态能源等技术得到及时地更新,农业节本增效幅度达到5%-10%以上,农户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在区、镇农技推广机构内部优选8%-10%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产品加工公司,当好政府职能部门的代言人、公司联基地的技术承包人、基地带农户的技术搭桥人,引导区域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业方向发展,优势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做大做强。
2006年,我们在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优选12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分专业承包了区域内10家(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工作,增加企业经济效益13000万元。
[案例11:技术引导产品升级]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走不出小农经济的格局。农产品要上规模、提档次,必须走创品牌、上规模、搞认证的质量安全之路。牟平区县、乡镇两级的农技人员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近年来,采取“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办法,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纽带,努力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之间穿针引线、搭建桥梁,使很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不断涌现,渐成气候。
2004年,在牟平区农业环境保护站、大窑镇农技站的积极引导下,烟台顺胜果菜有限公司在区域内的大窑镇东山北头和西山北头两个村,建起了800亩的绿色苹果生产示范基地;2005年底,组织该苹果基地生产的红富士苹果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绿色食品(a)认证;2006年,该基地有700多户农民加入绿色苹果食品基地建设队伍之中,使绿色苹果食品基地面积达到0.2万亩,产量达到0.8万吨、平均每亩较上年增882千克,总产值达到2700多万元、亩增加纯收入3000元,累计增加经济效益600万元。其中,60多岁的曲正仁老汉1.8亩果园,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只有1.4亩果园的曲荣佑老汉,收入也达到了2.2万元。
区、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均纳入区统筹(行政和业务)管理,区、镇对村农技服务队实行技术指导、技术服务。
为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增强专业技能,在区域内实行了农技推广人员定期、定量统一技术培养和训练制度。
(1)培训时限:2006年,区级农技推广人员技术培训达到84学时,镇农技推广人员技术培训56学时;村级农技服务人员技术培训12学时。
(2)技术培训内容:由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指定区农技推广部门分专业拟订),包括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等作物高新生产管理技术、农业新产品应用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以及其它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介绍等内容。
(3)技术培训方法: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的方法开展技术培训;采取统一命题集中考试的方法检验学习培训情况;技术培训情况和考试成绩纳入了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内容。
区、镇农技推广机构协同搞好农技推广工作,为农民提供完善的服务,是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内容。
建立区、镇上下协同的推广决策机制:区有大的计划目标,镇有子目标,村有小目标;推广计划上下吻合;推广内容在计划范围之内上下衔接;推广方法科学合理且协调统一。
建立人员轮岗、人员交流的人员流动机制:区、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相近专业的不同岗位定期进行轮岗,以便做到“一专多能”;区级农技推广机构以定期下派工作组的形式深入镇、村指导推广工作,以促进镇、村推广服务工作发展与创新;根据镇小区域自然、作物、产业和人才优势,在镇与镇之间定期开展人员交流,促进了优势区域的优势作物向优势产业方向发展。
为了对引进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在区域内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同时杜绝科学术、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扰乱农业生产秩序,在区域内设立了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效益评估机制。
(1)区农技推广机构分专业成立评估专家组,负责对引进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进行效益评价,在经过一定试验示范周期、做出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客观公正的评价之后,确定推而广之或弃而舍之。
(2)区、镇农技推广机构对进入推广阶段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要经常开展生产调查,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3)宣传教育农民自觉未经区域试验示范、效益评估,即流入田间的所谓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
2006年,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效益评估专家组,先后对“优质专用玉米良种推广补贴”、“农村户用沼气工程”、“高标准粮田建设”、“环黄渤海山东省优质苹果基地建设”等大型项目的技术路线项新型农业技术和产品进行了效益评估论证,从而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障了新技术、新产品的规范化推广,遏制了伪科学、假冒伪劣农产品的泛滥,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
为了对区域内因药害、肥害、工业污染、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农业事故的为害、损失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鉴定与处理,维护受损农民合法权益,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实行了区域农业事故统一鉴定处理机制。
区成立农业事故鉴定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领导小组由区农业行政部门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各推广机构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农业事故鉴定处理工作的组织协调;专家组由各推广机构具备高级以上技术职务、不同专业(包括农学、植保、土肥、农化、环保、果业、蔬菜等)5-9名(奇数)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农业事故的具体技术鉴定工作——包括现场勘验、走访调查、撰写鉴定意见、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等。
2006年,区农业事故鉴定处理小组组织鉴定处理由工业“三废”污染、农药化肥使用不当、人畜损害等因素造成的农业事故6起,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多万元。
区、镇农技推广机构属于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在现阶段乃至以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都是区域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力量)的主体,将长期发挥其他推广机构不可替代的中坚作用。因此,必须稳定队伍、优化人才、保障经费、强化地位、发挥作用。
合作模式是区、镇优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进驻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技人员联合开展技术推广活动,逐步形成完善的合作推广机制。
[案例12:农技人员挑起企业技术大梁]烟台枫林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区加工出口花生食品的龙头企业,产品包括烤果、烤仁、油炸花生仁、精选花生果、花生仁等花生食品,年生产能力15000吨,年销售13000吨,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欧洲等国际市场,年创汇1300万美元,为国际花生行业知名企业。
为了把握花生加工食品的科技龙头,2000年农技推广机构主动与企业联姻: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派出技术人员进驻企业,并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企业的“花生栽培研究所”,主攻企业花生基地的建设、花生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研究、花生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先后建立6.6万亩出口山东大花生种植基地,其中通过日本农林水产省JAS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落花生栽培基地16000亩,使公司所用花生原料全部来自公司的花生栽培基地,品质优良、安全无污染。并且做到在种植、管理、收购、运输、加工、仓储全过程中严格按照日本有机食品的标准进行运作。
在我方技术人员的积极建议下,公司在全国同行业率先开展了花生实验室的认证工作。斥巨资从日本、美国购进气相色谱仪、黄曲霉毒素分析仪等一批国际最先进的检验仪器,并完善了软件设施。完全按照ISO/IEC17025标准组建了现代化的实验室,使公司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2000年以来,先后有几十项成果问世,其中11项获国家专利,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通过了省级成果鉴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累计达到2000万元。
主要是支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配置少数的农技人员,逐步建立自己的农技服务队伍,做好生产基地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案例13:安德利公司有了自己的研发中心]烟台北方安德利(集团)果汁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于1996年。目前公司步入了规模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轨道,如今在中国的山东、陕西、江苏、辽宁建立了6处现代化浓缩果汁加工基地,拥有9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加工生产线亿多元,设计能力年加工果品160万吨,年产浓缩果汁20万吨,加工能力与生产规模居世界首位。公司在中国香港、美国洛杉矶、加拿大温哥华及英属BVI群岛设立了分公司和办事机构。2003年4月公司在香港创业版H股成功上市,现已发展成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集团,被山东省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该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的浓缩果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被山东省批准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为了该公司的出口产品适应西方人的口感需要,农技推广部门主动建议该公司发展高酸苹果生产基地。为了搞好该公司高酸苹果基地建设,保障源头产品高、高效、质量安全达标,根据政府意见,区农技推广部门积极向该公司抽调输送专业方面技术人才,使该公司从事基地生产技术指导与推广的专业方面技术人员从无到有,队伍逐步壮大。到2006年,该公司已在烟台本土发展高酸苹果基地1000多亩,在山东其它地区、陕西、江苏等省发展高酸苹果40万亩,年产高酸苹果100万吨。
该公司还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合作,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及滚动计划项目、联合国UNDP项目中的“苹果深加工”项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国家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的“高倍天然苹果香精”项目、山东省2005年度重大科技专项中的“优势农业(果蔬)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先后取得了浓缩苹果清汁防褐变技术、二次沉淀消除技术,降低棒曲霉素技术等多项科研成果,通过了国家和省级专家鉴定,申报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制订了5个企业标准,使浓缩果汁加工技术的科研走在同行业前列。
1、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以公益服务为主要职能,更有利于发挥承上启下、桥梁纽带、服务三农的作用。其公益职能具体应体现在——以职能参谋,强化公益地位;以公益服务,优化行业形象;以项目补贴,造福广大农民;以技术开发,带动产业发展;以基地建设,引导产品升级。
2、区县级公益事业单位,在只有人头费、没有业务费的情况下,可以借助项目的实施,同时开展相应的公益事业(一般的农业项目都与“土、肥、水、种、保”有关,在实施项目的同时,作好“土、肥、水、种、保”的公益性“文章”),有利于发挥更大的公益效果——以项目促公益、以公益图发展。
3、区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应尽量做到机构精简、队伍精干,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应占到二分之一以上,每万亩耕地至少拥有2(区县1、乡镇1)名专业技术人员。
4、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走公益服务为主、技物结合的办站之路,顺国情、合民意,有利于推广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引导农民依靠政府推广机构这一主体掌握先进适用的生产技能,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
5、针对集体经济薄弱或集体经济为零、农技服务队不复存在的村队越来越多的现实,区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可谓一剂良方妙药。但需要有经费保障、政策保障。所谓的经费保障,就是政府应设立反哺农业措施之一的“科技入户工程”专项经费;所谓政策保障,就是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应延伸到广大农村的主要村队(至少1村1人)。